退出  |  首页  |  锐角网  |  留言板

幻想的真实 ——试析《三体》的语言特色

Wz郑某人 发表于 2024-05-31 22:45:13   阅读次数: 835

摘要: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三体》一书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色。它不仅仅包含着科幻小说语言的共性——大量科学术语的使用,同时也有着许多自己的特性——大量心理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两者的融合使得《三体》一书在语言特色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三体》;科学术语;心理描写;修辞手法。

一、真实的科学术语

科幻小说虽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虚拟世界,但这个世界却和童话、神话等等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幻世界并不是无根浮萍,它是建立在人类目前已知的科学技术上,并将其不断延伸,从而对未来进行一个想象。事实上,大量科幻小说中都会出现大量的科学术语,无论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还是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亦或是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都概莫能外。而这些科学术语的使用,使得作品充满了真实性与未来感,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读者更好地沉浸于其中。《三体》这部作品同样如此。

“试验室正在努力开发一个新的催化反应速度方法,以取代物质结构法,使大量化合物能够在化学反应中同步进行建构”“化学反应黑箱”[1],刘慈欣通过这些语句成功地向我们介绍了汪淼的工作内容。而“催化反应”“反应黑箱”等术语不仅很好地营造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氛围,更强有力地证明了汪淼科学家的身份。

在此后的小说中,“宇宙微波环境”“3K眼镜”“曲率驱动”等专业天文术语,又为读者展现了宇宙的面貌,向读者展现出了“现在”以及“几百年”之后的“宇宙时代”。这些专业术语不仅为刘慈欣构建的科幻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真实、可信而又充实的“现实世界”。

二、人物丰富的心理描写

刘慈欣曾经自谦地说自己并不擅长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恰恰相反,他在《三体》对人物的塑造却是非常丰满的,而这一塑造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功于大量心理描写的使用。这一点在罗辑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从懵懂到觉醒

在《三体:黑暗森林》中,罗辑因为失恋和工作遇到瓶颈而渐渐陷入低谷,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方向。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科学幻想文学,并逐渐对宇宙、人类命运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引发了他心理上的变化。

在小说中,罗辑初次登场时是一名大学老师。那时的他完全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他短暂的女友身上的纹身绝不仅仅是在说自己,更是在说罗辑——“you only live once”。这句话直译就是“人生不复来”,更是对罗辑心理的一种最好阐述——要及时行乐。在这一阶段,罗辑心中是没有什么责任、使命的,有的只是玩世不恭。

    而在开始接触到“三体”理论之后,罗辑开始有了改变。他意识到,在宏观的宇宙尺度下,人类这种微不足道的存在并不能对整个宇宙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正是这样的渺小,让人类变得更加珍贵和美好;而宽广的宇宙视野,则让人们看到了更多关于自然和人类的真相。

在得知三体文明战胜过进攻地球的壮大联盟以后,罗辑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生存权比一切都更重要。同时,他也对人性和人类文明的前途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技术发展,而是内心的巨大矛盾和善恶的边界模糊性。罗辑意识到,只有在理性和科学的指导下,人类才能真正自由、富足,并对宇宙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罗辑的觉醒并不仅仅在于参悟了“黑暗森林法则”,也在于其责任意识的觉醒。在《三体:黑暗森林》的后半部分,罗辑在叶文洁墓前,拿枪对着自己,与三体文明进行谈判,正是罗辑在此前的人生经历中承担的最大的压力与责任。“那不是我的事情了,回去后我就立刻把摇篮系统移交出去,然后,我就与这一切无关了”,从后文“感到了如新生一般的轻松和惬意”足以看出,此时罗辑身上背负的压力与责任。

从一个玩世不恭之人到伟大的面壁者,罗辑一步步从懵懂走向了觉醒。

(二)从恐惧到坦然

在《三体:黑暗森林》中,罗辑经历了一个心理上的巨变,即从恐惧到坦然。在面对来自外星文明即将入侵地球的危机时,罗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助。他意识到,人类与三体文明之间的技术差距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认为道德观念在危急时刻毫无用处的,从而走向了消极与沉沦。这一点可以从罗辑成为面壁者后整日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可以明显地感受出来。

而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恐惧和迷茫后,罗辑逐步摆脱了消极情绪的束缚,转而开始思考如何应对三体文明的威胁。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黑暗森林理论”的防御战略,即将地球隐藏起来,使之不被发现,以避免遭受外星文明的攻击。当他在冰湖中挣扎却仍狂笑不止时,想来他就已经真正做到坦然面对了。

(三)变得更加深沉、坚定而成熟

在最后的阶段,罗辑变得更加深沉、坚定而成熟。最为一名执剑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呆在一间几乎没有任何外物的房间里,与看不见但却彼此相知的三体文明进行对峙。在这一过程中,罗辑试图寻求人类利益的最大化,为人类的未来保驾护航,却又保留了那一丝人性。从恐惧到坦然,罗辑逐渐成为了一个逆境中能够应对、从而塑造命运的胜者。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比喻的运用

1.比喻的定义: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根据具有不同特征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A事物来表达或描绘B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利用了联想的方法,使主体突出,也使复杂的以及抽象的事物简单化。”[2]

2.比喻在文中的运用:

“史晓明含泪把烟头在床沿上反复碾着,像在掐灭自己的后半生。” 

作者描写史晓明碾烟的动作,用了“含泪”和“反复”两个词,来配合展开,把史晓明对未来,迷失、踌躇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碾烟的喻体“像掐死自己的后半生”,将行为导致的错误结果,寓意的坚决、绵长、彻底。比喻句的情感基调,完全契合了故事目前可预期发展的情感色彩。

(二)反复的运用

1.反复的定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3]

2.反复在文中的运用:

例:“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4]

    上述这句话出自《三体·地球往事》,写的是三体星球上的检测员冒着生命危险发来的忠告。连用三句“不要回答”,且每一句话后面都会额外加上一个感叹号,语气一步步加重,表达了警告的意味不断加重,更从中表现出了检测员极力阻止地球世界与三体世界产生联系,试图阻止地球走向自我毁灭。

结语:《三体》一书,作为中国科幻小说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不仅对宇宙、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天马行空般的想想,更是在语言方面有着独到之处。科学术语的使用,人物丰富的心理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慈欣.《三体》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P33

[2]汉典网.【比喻词语解释】[S/OL]https://www.zdic.net/hans/%E6%AF%94%E5%96%BB

[3]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P278

[4]刘慈欣.《三体》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P202


范德清
张利利
汪元